金堂县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(种养循环三产融合展示区)2412
一、规划任务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,深入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按照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,金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,及时进行安排部署,并依照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办函[2016]86号《关于印发成都市100 万亩菜粮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》,结合《金堂县现代农业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》、《金堂县“十三五”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》、《金堂县畜牧重点县规划》、《金堂县2016年扶贫开发规划》,由县农林局牵头组织规划编制单位专业人员,在县级相关部门、项目乡镇、村(社区)的配合下,通过现场踏勘、实地规划,因地制宜地编制了《金堂县12 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计划项目规划方案(2016-2018年)》。 通过项目的实施,实现田网、渠网、路网、观光网、服务网、信息化网和设施用地网“七网”建设,提升农田灌排能力、土壤培肥能力、农机作业能力“三力”,配套产业发展、新农村建设、种养循环、乡村旅游和经营机制五大项目,推动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、保障蔬菜供应、稳定粮食生产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,推动新常态下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。 二、规划范围本次规划为平坝片区的清江镇和丘陵片区的赵家镇、三溪镇、广兴镇、又新镇、转龙镇、竹篙镇、云合镇、金龙镇、福兴镇、高板镇、淮口镇、隆盛镇、土桥镇、平桥镇、五凤镇、白果镇、官仓镇、赵镇共计19个乡镇、88个村和社区(其中有17个扶贫村),1956个村(社区)民小组,总人口33.41万人. 三、园区概况(一)气候条件 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,无霜期长,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,年平均气温16.5℃,年平均降雨量845.4mm,具有春来较早、夏长、秋冬短的特点,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“盆地北部区”。
(二)社会经济2015年项目区农作物播种面积47.19万亩。其中: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.068万亩,单产370公斤,粮食总产量11.26万吨;蔬菜播种面积15.54万亩,单产2854公斤,蔬菜总产44.35万吨,是我县重要的菜粮主产区。2015年,项目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3.98亿元,农业人均收入14875元。 (三)产业现状产业特色组成情况:项目区的产业除粮油外,初步建立了适宜金堂丘区地貌为主的“4+N”特色产业体系结构。食用菌、蔬菜、水果、黑山羊四大主导产业成为县域特色,油橄榄、小家禽、特色水产等N个新兴特色产业正逐步成为金堂农业产业亮点。
产业化带动经营情况:至2015年底,全县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55家,专合组织122个,龙头企业92家,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,联系带动农户25万户,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600余户。初步形成了良种繁育、基地园区、加工流通、品牌营销、品牌创建、农旅融合等全产业链,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。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:总体形成特色产业错位、集群、集约发展,“三区两带”农业产业布局形成雏形,15个“一镇一特色”产业特色小镇初步建成。农业产业“基地连片、特色成带、块状辐射、集群发展”的新格局初步显现。 (四)土地资源规划区内共有耕地面积47.19万亩,其中高产田土16.98万亩,中低产田土30.20万亩。按照国标划分,全县耕地地力处于4-7级水平。以龙泉山为地形界限,西侧为平坝区、东侧为丘陵区。
项目区内土壤类型多样,代表了全县所有的土壤类型,有4大类,8个亚类,20个土属,36个土种,主要土壤类型有紫色土、黄褐土、水稻土、潮土等。 四、总体思路按照成都市“区域集中连片、项目集成整合、产村同步推进”的建设思路和加快从小规模、自给式、生存型农业向集约式、经济型、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发展思路,立足项目区丘区地貌和产业多元特点,因地制宜建设好本项目,夯实农田基础设施、农业物质装备、粮食安全供给基础,以丘区特色的种养循环项目和一三融合发展项目为抓手,推动项目区适度规模经营、新型业主培育、新农村建设、农文旅融合发展、服务升级、品牌升级等一系列综合配套建设,高效撬动社会各方资源,建成金堂县农民持续增收、农业转型发展、农村幸福美丽的农村新格局。 五、发展定位丘区种养循环一三产业融合展示区 丘区高标准农田“种养结合”循环农业展示区 丘区原乡生态周末度假游目的地 定位描述:本次金堂县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,包括丘陵、平坝、山地、湿地区域,其中丘陵项目区占10万亩,是本项目的实施重点;本次项目建设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条件,以建设200个种养循环单元为抓手,带动10万亩丘区高标准农田土地有序流转、适度规模经营、循环高效立体农业构建、产村相融建设、社会多元投入、乡村旅游升级等一系列建设,实现项目区农业向集约式、经济型、现代化农业转型;通过项目区农村基础条件改善和特色产业强化,把握住成都都市农业升级2.0的契机和项目区丘区原乡生态的核心亮点,增加留住游客的设施、升级乡村旅游节点文化内涵,把项目区一三融合发展从单存的乡村旅游观光、体验升级到“住一晚耍两天”周末度假游目的地。 六、总体布局总体布局为“两轴三线四区” “一镇一特”布局 七、局部效果田网建设局部效果 渠网建设局部效果 新农村综合体外部效果 家庭养殖场效果
文章分类:
优秀案例
|